猴棍渐起舞成势
2020-12-23 09:17

  昨天下午3点半,市新街小学体育馆二楼,学校猴棍队和锣鼓队的孩子们,正认真学习各类套路。“咚咚锵”的锣鼓声配着“嚯嚯”的舞棍声,很是热闹。看着孩子们训练,校长骆建军笑着说:“总算有点像样了!”

  猴棍、锣鼓能整得像点样子,并不容易。猴棍兴起于原新街镇彭庄村(现为新街街道堂前社区),原是当地村民为保护村庄、维护地方治安练的武术套路,后慢慢演变为既有表演形式,又有武术内容的传统节目,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猴棍以十番锣鼓为伴奏,两人为一对表演,表演者身穿黄色猴衣,头扎绿色头巾,面部化妆采用猴子脸谱,脚穿跳鞋,手持齐眉棍,表演姿势模仿猴子的动作。2008年、2010年,猴棍接连入选宜兴市、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不少非遗一样,这些年,猴棍也面临传承断层问题。”骆建军说,虽然学校早在2000年就建起了猴棍队,但在传承人、团队保持、课程开发等方面陆续暴露出问题,后继乏力。

  转机出现在2019年底。这一年,新街街道办事处设立非遗文化猴棍进校园项目,决定自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通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活动开展等多种举措,以猴棍为试点,探索“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操作策略。有了政府重视与资金扶持,市新街小学的猴棍梦得以高质量延续。

  非遗传承须有靠谱的老师傅传帮带。“猴棍发源于彭庄,想要原汁原味的教学,还得去那里找。”骆建军说,跑了好几趟社区,几经沟通,在传承人里还算年轻的王荣庚欣然接下任务,答应在每周二、周四下午的学校社团活动时间,来校教学生们舞猴棍。58岁的王荣庚成了猴棍队的新老师,开始尝试让猴棍动作更适合小学生操练。“传统的猴棍表演分8节,每节16棍,共计128棍,其中张飞跨马、掮龙包等动作难度系数较大,还具有一定危险性,我就尽量简化,做到形变神不变。”王荣庚说,经过改编,依然保留了8节表演,孩子们主要接触单双手舞花棍、戳棍、洗棍、交叉棍、跳棍、对打、背包、点棍、反搭、蜻蜓点水、歇棍等套路。眼下,在王荣庚与学校体育老师蒋健的努力下,这些动作已基本给孩子们教过一遍。

  “猴棍队现有不到30个孩子,单靠这支队伍普及猴棍,范围还是太小。”为了让更多孩子能接触猴棍、喜欢猴棍,今年5月,市新街小学邀请市锡剧团的猴戏师傅编了一套猴棍操。蒋健边教五年级的学生,边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做适童化、校本化修改,花了1个月时间,才最终完成优化。以后,猴棍操将在该校所有年级普及,成为午后课间操的一项特色传统,长久保留。

  猴棍动作明晰起来,可训练时,大家总觉得还差点味道。“猴棍有专门搭配的十番锣鼓,有舞有乐,表演才算完整。”骆建军说,虽然现在电子配乐很方便,但师生们一致认为,非遗传承尽可能要原汁原味。为了找到老谱子,学校老师跑了好些地方,最终,还是通过邀请市文化馆专业人员上门听一位老彭庄人哼唱,才记录下来。有了谱子,今年9月,学校邀来市文化馆、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退休骨干朱建宏、严国芳当指导老师,在学校四、五年级学生中精选人员,组起16人的锣鼓队。目前,训练时,锣鼓队时常挨着猴棍队,相互应和,相互调整,培养默契。

  队伍组好了,传承的路却没走完。上个月,学校特意找来新街街道办事处文体科、教育科负责人,堂前社区党总支书记,学校的猴棍项目相关负责人,猴棍的历代传承人等,就推进非遗文化猴棍进校园项目展开讨论,并现场聘请了5位猴棍传人为顾问。“预计明年1月,学校《儿童猴棍》的校本教材就能修订完成了!”骆建军笑着说,不仅是学校变化喜人,社会各界也逐渐重视起来,市科技局邀请学校申报了市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类项目,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也邀请学校参与了宜兴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对猴棍的传承,骆建军信心满满。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网络谣言曝光台"
https://www.piyao.org.cn/yybgt/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举报电话:025-84412377
无锡网上有害信息举报平台
https://wx.js12377.cn/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旗下网站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kyx110@yeah.net 举报电话:0510-88566623
宜兴市融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20007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9041751号] [苏新网备2009045号]
强烈建议使用 IE7.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
网站支持IPv6